办案手记

清朝麻城冤狱中的罗生门

浏览量:时间:2019-01-17

作者:丁大龙律师

麻城县在武汉东北一百多公里,紧邻安徽六安。麻城历史久远,十六国时期,后赵南侵,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,自此,始有麻城之名。这样一个放在地图上难以找出的地方,却在清朝雍正年间,因为一场杀妻冤案留名中国法制史。

麻城杀妻案案情极其荒诞,今日看来简直匪夷所思。涉案两家并没有什么背景,案件也是一件影响并不太大的杀人案件,却在多次反复之后酿成一件震惊全国的惊天大案。该案牵连众多,影响巨大。以该案之荒唐诡谲,名列明清十大奇案之一毫不逊色。而后续的案中案,更是上演了一场真实的罗生门。

一、错上错冤案终昭雪

关于本案最广为人知的记叙见于袁枚的《书麻城狱》(选自《小仓山房文集》)一文,后世传说此案也基本上是参照袁枚讲述的版本。因为袁枚生活的年代距此案发生并不久远,袁枚本人又是非常有名的文人,其著述的权威性广受大家认可也不难想见。

文中称,麻城涂如松,娶妻杨氏。成亲之后,杨氏经常回娘家,对婆家事务不管不问,涂如松一直隐忍不发。终于有一次,涂老太太生病,杨氏又吵着回娘家,涂如松忍无可忍,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,杨氏一气之下出走,再无音信。

杨家不依,死盯住涂家要人。多次争执无果之后,杨家听信一个二流子的戏言,认定涂如松将杨氏杀害,告上官府。时任麻城县令汤应求不是个糊涂官。看到诉争之后,认为案件纯属臆测,尸身不见无法做命案处理,坚持不予立案。

之后杨氏现身,原来当时杨氏私逃到一个情夫家中躲藏,情夫知道杨涂两家诉争,害怕引火烧身,将杨氏的行踪告诉了杨氏的弟弟杨五荣。杨五荣知道姐姐下落之后不喜反愁。两家争执数月,势同水火,这下杨氏现身,一旦传出去涂家难免得理不饶人,搞不好会追究他诬告之罪。

杨氏宗族中有一个秀才叫杨同范,他知道实情之后出主意将杨氏藏在自家暗房中,仍然以杀妻罪名状告涂如松。

此时也巧,河滩上冲出一具尸体,正好可用。可惜这个尸体是个男尸,于是杨同范企图贿赂仵作李荣,让他当作女尸上报,被李荣严辞拒绝,县令汤应求到场勘验,发现尸体高度腐败无法辨认,决定收敛。杨同范等人揪住这一点,伙同杨氏宗族成员大闹一场,诬告仵作受贿伪验,县令贪赃私殓,包庇杀妻罪犯。

此事经过层层上报,最终惊动了时任湖广总督迈柱。迈柱(1670—1738)喜塔拉氏,满洲镶蓝旗人,为推行税制改革声绩显著,官历康乾三朝,雍正五年由江西巡抚授湖广总督,此人官声不错。可惜在麻城案中发挥的作用殊不光彩,成为了他职业生涯的一大污点,也正是此案使他调离湖广回京,三年之后病逝。

迈柱听闻此案之后,委派临近广济县的代理县令高仁奇复查案件。“嫌隙人有心生嫌隙”,广济与麻城相去不远,高仁奇作为广济县的代理知县,觊觎麻城县令的职位非止一日,一心想要扳倒汤应求取而代之,正愁找不到由头。正好他手下仵作薛某贪恋杨同范的钱财,指男为女乱报一通,且称尸身肋下有伤,被害无疑。高仁奇借题发挥,弹劾汤应求枉法。余者涂如松、李荣等人一同下狱。

一场奇冤就此拉开序幕。

男尸毕竟是男尸,头上没有留发,脚上未经缠脚,也没有女性染血衣物。为了取得这些证物,涂如松遭受了非人拷打,双踝见骨,烙肉生烟,求生不得求死不能,只得胡供一通稍图喘息,但所供经查不实则拷打更甚,饮鸩止渴而已。

母子连心,涂如松只求一死而不得,他的母亲只得想尽办法把儿子送上断头台。她剪下自己的头发,把花白的发丝一根一根捡出,凑得一把青丝,把同案犯人先逝的女儿脚骨切下,用血衣包成一包,指引衙役发掘,坐实了命案。当娘的总是会把孩子最渴望得到的东西送给他。

案件到了黄州知府蒋嘉年手中,明眼一看就知道有冤,委托其他仵作勘验,都说尸体是男尸。高仁奇害怕事件暴露,惊惧不已,恰在此时,一场山洪“正好”把尸体冲得下落不明,即使想翻案也无从着手了。

总督迈柱以涂如松杀妻、汤应求贪赃枉法为由拟斩上奏。

但就在此案走投无路之时,峰回路转,“死者”杨氏出现了!

事发非常巧合。杨同范的妻子怀孕难产,请邻居家一个老妇接生,一大家人忙乱不已,乱中出错。杨氏从暗房出来想要帮忙,一出来却发现家里还有外人,再想躲避已经晚了。杨同范给了老人十两银子,让她帮忙隐瞒。

试想在那样一个时代,二十两银子差不多够一个中等人家过一年,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妇人,稍微贪恋钱财,冤案就无法昭雪。这样一场名列明清十大奇案的案件,最关键的转折点竟然是一个老妇的良知,实在是讽刺。

此时已是盛夏,一旦入秋,天子勾决,涂如松等人将沉冤九泉,此案再无翻案的可能。继任麻城令陈鼎情知案件是冤案,眼见回天无力,正自心焦如焚。一听到杨氏复生的消息,立即上报湖北巡抚吴应棻。吴应棻与陈鼎定计抓出杨氏,见人之后,立时绕过迈柱将实情上奏。此时已经是雍正十三年七月下旬,不到十天,天子斩刑勾决的旨意也到了。昭雪的奏章与天子的勾决几乎是同时发出的,苍天有眼!

人赃俱在,迈柱只得重新上奏,上请天子暂缓行刑。皇帝将吴、迈两人调回京城,另派户部尚书史贻直督湖广,联合两省会审此案,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。

最终涂如松无罪开释,汤应求官复原职,仵作李荣不堪拷打冤死狱中。涉案杨同范及杨家涉案的同宗一网打尽,其他同宗唯恐牵涉自己,纷纷改名换姓远走他乡,麻城杨氏一族近乎灭门。

尘埃落定。

二、案中案牵出罗生门

案件发落之后,似乎可以盖棺定论,但是,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。

基于袁枚对本案的记述,杨同范俨然是一个狡黠恶毒,工于心计,视人命如草芥的败类文人。但事实上,他很可能也是被冤枉的。

按照《麻城县志》对此案的记载以及麻城杨氏的《杨氏宗谱》记载,杨同范可能是这样卷入此案的:

杨氏嫁给涂如松之后,两口子感情不好,经常发生争执。有一次杨氏吵架回娘家之后,杨氏的哥哥对涂如松很是愤怒,将妹妹藏在家里,告诉别人妹妹失踪了。在古代那样的宗族社会,发生这样的事情,族人同仇敌忾,一大帮人纠集起来到涂家要人,闹了个天翻地覆。事情往往就是这样,也许撒一个谎只是权宜之计,没想到为了圆一个谎,不得不去撒更多的谎,直到大家都为这个谎话付出太多的时候,任何人都无法再开口讲出实情,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。

杨家人找人不得,闹上县衙,但因为一帮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乌合之众,什么事都讲不明白,再加上找不到尸体,县衙迟迟不给立案。杨家一族中,只有族长一家识文断字有功名,在当地小有名望,族长就是杨同范的父亲。因为这个事件太过荒唐,老族长也不愿出面掺合其中,于是整日关门闭户。族人见他闭门不出,派了几个最会骂街的泼妇,整日在他家门前骂他们父子是缩头乌龟,不能庇护同族,不配成为一族之长。

老族长实在不堪其扰,无奈之下让自己的儿子杨同范带领族人具名联署,一纸诉状告到县衙。可怜杨同范就这样稀里糊涂卷入一场惊天奇案,背了一个千古骂名。

杨氏被找到的时候,杨同范听到消息知道自己着实被坑了,一生功业毁于一旦,连吓带气昏倒半日。案发之后,杨氏一族数十人被捕,为了减轻自己罪责,族人争相指认族中诸老为主谋。杨同范知道自己参与联署起诉,必然无法脱罪,既然如此,还是自己把所有罪责一力承担了。

最后他也不像袁枚所述因此案受诛,而是身陷囹圄,八年之后病死狱中。死前长叹:“问心虽不愧,虑患实多疏。”

同范虽有罪,但并未得到公正的评断。

三、古来是非实难断

相比于袁枚的记述,我个人更倾向于相信宗谱和县志的记载。

从写作者的身份来看,袁枚作为一位文人,以小说的形式记述奇案时,流量与名声才是他的追求。为了广为传播,难免会有诸多加工之处。而杨氏后人在百年之后回顾这一场灭顶之灾时,作为当事人的后人,他们必然不敢对祖先妄加评断,因此应该是以一种审慎的心态,尽可能地还原这一事件的所有细节。县志就更是如此,作为官方著述,县志的作者身份更加中立,而且书写县志的必然为当地名宿,对这一案件的所有涉案细节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。

但从时间角度,似乎袁枚又更加可信。袁枚活跃的时间比这一案件稍晚,袁枚做官多年,此案亲历者中可能会有人到处讲演这一奇闻。而宗谱写作年间为咸丰年间,距案发百余年,县志也是光绪年间整理装订,相距更加久远。

对于这个案子,我还是深感缺憾的。任何人,哪怕是一个罪人,都有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,涂如松被冤是无可争议的事实,虽然历尽苦难,到底真相大白,而关于杨同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,恐怕已成千古谜题了。

(作者简介:丁大龙律师,安徽金亚太刑辩分所专职律师,安徽大学刑法学硕士)

分享到: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上一篇:年会有感:凡杀不死我的,都将使我更强大。

下一篇:酒神……

该内容非常好 赞一个